在与后金的战争中,明朝不仅拥有许多优秀的将领,如熊廷弼、孙承宗、满桂、赵率教、卢象升等,他们都勇敢地站在最前线与敌人拼搏。然而,背叛者也不在少数。例如,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锦战役失利后,无法抗拒皇太极与孝庄的诱惑,最终选择投降清朝,并提出进攻中原、统一天下的战略。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,在北京沦陷后,毫不犹豫地放清兵入关,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,成为历史上众矢之的的叛徒。然而,这两位叛徒虽为背叛者,但并未成为最让明朝百姓痛恨的敌人。真正令大明遗民怒火中烧的,是清朝的豫亲王多铎——一个以“杀人狂魔”和“风流王爷”著称的恶名将军。
多铎,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,是与英亲王阿济格、睿亲王多尔衮同母的亲兄弟,负责管理镶白旗,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,地位显赫,爵位世袭,稳定而无可动摇。除了多尔衮和豪格外,多铎是清朝诸王中最为出色的战将之一,勇猛果敢、智勇双全,堪称清代名将之一。1629年,他随皇太极翻越长城,进攻北京并成功击败明朝山海关的援军。1631年,他又参与围攻大凌河,成功迫使明朝大将祖大寿第一次投降。1642年,他作为主力参与松锦会战,成功围困松山,并俘虏了洪承畴;1644年,在清军入关时,多铎紧随其后,不仅追击李自成至潼关并将其击败,还成功占领西安;1645年,多铎进一步南征,攻占扬州、南京,俘虏南明弘光帝朱由崧,并将其押往北京处决。
展开剩余74%多铎凭借卓越的军事功绩,迅速在清朝建立起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清兵入关后,他成为继多尔衮之后最重要的权力人物,被封为“辅政王”,此封号在大清朝存在256年,独此一例,乾隆皇帝曾称他为“开国诸王战功之最”。然而,多铎的名声并未得到明朝遗民的认可,反而成为他们心头的痛。无论是投降的士大夫,还是抵抗的义军、地方绅士与普通百姓,都将他视为背信弃义的叛徒,恨不得“食其肉、寝其皮、挫其骨、扬其灰”。
多铎最令人民痛恨的一件事,便是在顺治二年(1645年)4月,他亲自带领清军南下征讨弘光政权。一路战无不胜,兵锋直指扬州。此时,扬州的守将史可法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兵力,而清军的兵力已超过十万,且还包括降军。尽管扬州城陷落在即,史可法带领的城防力量仍坚守阵地,不肯投降,清军因此遭遇重创。面对顽强抵抗,多铎先是派信劝降,承诺保护百姓,并保证封官许赏。然而,城池攻破后,他迅速放纵士兵进行大规模抢掠。更可怕的是,他下令屠城,屠杀持续了近十天,结果导致80多万人丧命,这一事件也因此被历史称为“扬州十日”。
攻占南京后,多铎在给南京等地官员的布告中,露骨地承认自己背信弃义,暴露了他屠杀平民的事实。多铎在其中写道:“迟延数日,官员终于抗命,然后攻城屠戮,妻子为俘。嗣后大兵到处,官员军民抗拒不降,维扬可鉴。”这种暴行,完全展现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和暴虐。
在清兵入关之后,多铎为确保快速统一全国,采取了许多极端手段,其中最为恶名昭著的便是强制推行“剃发令”。刚开始,清朝对于这项措施持谨慎态度,但在攻占南京后,多铎发出了命令,要求江南人民在十天之内完成剃发。这一命令触犯了儒家文化深厚的江南百姓,特别是在嘉定地区,反抗情绪异常激烈。当地绅民和百姓自发组成团练,进行了顽强的抵抗,长达80天之久。最终,嘉定陷落,民众依然顽抗,并与清军将领李成栋展开巷战。为了逼迫反抗者投降,李成栋展开了三次大规模屠杀,导致十万无辜百姓丧命,历史称之为“嘉定三屠”。
总结而言,虽然多铎在军事上确实是一位名将,是大清初期的重要支柱,但他以背信弃义、滥杀无辜而臭名昭著。尤其是制造“扬州十日”和强行推行“剃发令”,不仅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感,还加剧了他们的反抗情绪。而在镇压反抗时,他纵容屠杀百姓,造成了惨无人道的“嘉定三屠”。因此,尽管多铎在清朝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,但他无疑是令大明遗民最为痛恨的清军将领之一。如果不是因天花在顺治六年(1649年)早逝,他对民族的伤害无疑会更为深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-正规的配资网站-证券配资开户-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