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4日,“大运河文化·江南漕运大展”在松江区云间会堂美术馆云间第一展厅开幕。
展览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,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、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永丰街道办事处主办,上海之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,上海新闻晨报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。
展览立足松江这片江南文明的沃土,集历史梳理、实物陈列、非遗互动、沉浸体验于一体,旨在打造一场贯通古今、联动长三角、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吸引力的文化盛宴。
展览现场
“中国大运河”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松江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,积极参与大运河和漕运文化带建设,持续深化“上海文化”品牌,力求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。展览聚焦“江南是大运河永远的一端”这一核心命题,梳理大运河江南段的历史、漕运演变与文化图景。
展览继而立足松江,以“仓城非遗特展”讲述松江作为“漕粮之源”的历史和当下。松江仓城曾是漕运网络的重镇。从明清时期的大仓桥、漕市街,到今日仓城风貌区,松江不仅是江南漕运的历史见证地,更是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。展览借助历史图像、多媒体互动、非遗技艺等方式,重现“米市如林、舟楫千帆”的繁华场景。
展览现场
开幕式上,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张国强表示:“三年来,云间第一展厅成功举办了国家级文化工程盛世修典·中国历代绘画大系,江南系列大展,已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重要窗口。此次‘江南漕运大展’的举办,不仅是对松江在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深入挖掘,也是推进‘上海之根·人文松江’建设、提升‘上海文化’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。”
“江南运河贯千里,清波一脉通古今。”作为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,“江南运河”历代常有疏浚,是中国大运河中运输最繁忙的河段。至明清,漕运体系发展至巅峰,拥有漕仓、漕船、漕军、漕夫等庞大系统,构成了国家财政、军需、民生供应的重要保障机制,也形成了繁荣的运河经济带。
展览以文字、史料、古代绘画文献等形式讲述中国大运河和漕运。其中一组绘画以多样的视角描绘了运河沿岸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。图中塔寺林立、桥梁横卧、山水相依,市井繁华与政务图景交相辉映。
在明清漕运体系中,江南是漕粮的主要产区。松江作为“江南熟、天下足”的核心腹地,被誉为“漕粮之源”。其中,松江仓城是不可忽视的地理节点,是一座依水而生、因运而兴的江南漕镇,更是江南漕运制度的缩影。
松江仓城始建于明宣德八年(1433年),至明清之际,迎来鼎盛。“苏松税赋半天下”,清中期,松江府年征漕粮逾四十一万石,其中半数以上汇聚于此。开仓之日,官员祈福、戏班献艺,河畔桅杆林立,漕帮船队浩荡启程,仓城成为南粮北调的壮阔起点,也汇聚了市井繁荣与制度化运作的双重气象。
展览现场
漕运不仅输送物资,更孕育出江南独有的生活技艺与精神形态。其中,“松江布”凝结了江南纺织技艺的精髓。展览以“松江布与十二时辰”为线索,呈现从卯时纺纱、巳时织布、未时染整,到酉时市集交易、亥时农家浆洗的工艺节奏,宛如一幅纺织与时间交织的日常图谱,令人触摸到江南纺织文明的柔软与坚韧。同样流传百年的“松江大米”,作为明清贡品,不仅是漕粮的代表,也体现了江南水土之丰与农耕文明之盛。
此外,源自松江仓桥乡的“庄泾船拳”,将水上防卫与武术传统合为一体。明清漕运鼎盛时曾是船夫防御匪患的实用技艺。如今,它以陆上套路和传统器械的方式延续传承。
展览还展出一批珍贵的松江仓城地区纸质文书。这些由民间自发保存、流散、再度收集的地契、房契,如时光棱镜,映照出漕运繁华时代里市河两岸的商贸活力与社会变迁。墨迹斑驳处,仍能触及一座古城的肌理。
随着上海开埠与漕运制度的变革,仓城风华渐隐,但未磨灭其积淀的文化记忆。进入21世纪,仓城迎来新生。自2005年被规划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以来,松江永丰街道启动整体保护工程,既修缮遗址、安置居民,也引入文旅项目与文化展示,唤醒沉睡的历史肌理。如今,大仓桥、杜氏雕花楼、云间第一桥等,仍隐含着古代漕运的记忆,成为当代城市肌理中一段鲜活的文化遗产。
本次展览是云间第一展厅围绕四大品牌之“国家级文化工程系列大展”中又一聚焦江南历史文化核心价值的主题大展。展览期间,还将邀请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开设大运河文化主题讲座。此外,还将举办非遗互动体验等活动,使观众在沉浸式环境中触摸历史纹理、体验江南文化,感受“运河漕运”的当代回响。
宝尚配资-正规的配资网站-证券配资开户-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