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王氏忠祖十七世孙王维渠 十九世孙王立景 二十世孙王身显
参天古木,千枝万叶皆系于深扎沃土之根;奔涌江河,九曲百折终源于昆仑雪域之脉。宗族之脉,亦如树之根、水之源——若无溯源之心,何以知我是谁、来自何方?若无敬祖之情,何以明世代传承、道义所归?我辈枣杭王氏,自"太原世家"绵延而来,数百载沧桑流转,这份血脉里的寻根执念,从未因岁月冲刷而淡去。
追本溯源,报本追宗,实乃吾族世代相传的初心。遥想往昔,历次主持续谱的先贤们,怀揣着"收族纳失、拾遗补缺、去假存真"的赤诚,奔波于乡野阡陌之间。他们见过战火纷飞里散落的谱牒残页,听过老人口中模糊的祖地传说,曾为一支一脉的世系衔接彻夜难眠,也为族亲离散、支系失联扼腕叹息。那时局动荡,或逢灾年饥馑,或遇兵戈扰攘,交通阻塞,信息隔绝,先贤们纵有"加强团结、增强族势、认祖归宗、珠联璧合、一统全序"的宏愿,终因时运所限,留下未竟之憾。这份遗憾,藏在泛黄的旧谱跋语里,刻在祠堂斑驳的梁柱上,更成了一代代王氏后人心中沉甸甸的牵挂——何时能了却先贤遗志,让离散的族亲重归一脉,让模糊的源流清晰可溯?
星移斗转,岁月奔涌。而今欣逢太平盛世,国泰民安,高铁飞机缩短了山河之距,互联网织就了信息之网,各姓氏寻根问祖之风蔚然兴起,正是了却前愿的天赐良机。咱枣杭王氏族人,向来有敢为人先、团结奋进的家风,岂甘在这寻根大潮中落后?于是,维渠族亲振臂一呼,忠祖后裔宜允、立景二位族亲慨然领命,更得鱼王村委鼎力支持,一支寻根队伍便这样踏上了前往山西的路。
展开剩余74%这一路,走了整整数年。春日里,他们踏着洪洞县的新绿,叩访村落里的老人,听他们讲祖辈口耳相传的迁徙故事;秋日里,他们顶着晋南的烈日,翻检档案馆里的旧志,在蛛丝马迹中寻找与"枣杭"相关的记载。有过碰壁——当地老乡说"从未听过枣杭"时的失落;有过困惑——不同支系谱牒里"枣杭""枣园"的记载为何有别;更有过疲惫——往返千里,舟车劳顿,却迟迟找不到确凿证据时的焦灼。
幸得贵人相助,方解迷雾。临汾市广电局原书记王友明先生,既是全国知名散文作家,更深耕王氏文化研究,著有《太原王氏探析》,兼任《世界王氏》网编委、《中华王氏》网特聘顾问。听闻我族寻根之事,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研究成果,指点我们"洪洞西北一带,古地名多有音转,'杭'与'园'或为方言差异"。更有《太原王氏通谱》主编王应平先生、副主编王逢社先生,不顾年事已高,亲赴山西与我们一同查证。他们带着我们走访洪洞县档案馆、临汾市图书馆,一页页翻阅清代《平阳府志》《洪洞县志》,比对数十部王氏支谱,终于在一份清乾隆年间的《王氏家乘》中找到关键记载:"吾族迁鲁者,原籍洪洞县枣园,明永乐年间徙郓,后世口传'枣杭',盖方言'园'音近'杭'故也。"
再结合郓城县志及我族各支谱牒核对:忠祖支虽称"枣杭",然谭、诚、孝、兴诸支谱及县誌均记为"枣园",恰与山西祖地记载呼应。更有族中老人回忆,祖上曾说"西杭去老家避过难,老家在洪洞西北",而枣园正位于洪洞西北郊。种种证据交织,终于尘埃落定——我们魂牵梦萦的山西祖地,实为洪洞县枣园,"枣杭"乃世代口传之音转。那一刻,在场族亲无不热泪盈眶:先祖有灵,让百年迷雾终得散尽,让我辈得以与山西祖地实现"无缝衔接"!
长久以来,我们只知"老家是山西""源自太原堂""从洪洞大槐树野鹊窝迁来",这些概述性的传说,像一幅模糊的画,让我们知其然,却不知其所以然。而今,随着寻根深入,这幅画正变得愈发清晰:我们不仅找到了具体的祖居地枣园,更沿谱牒上溯,直抵系姓始祖——东周灵王之太子姬晋,即王子乔公。经严谨考证,咱忠祖公实为太子晋公第七十一世孙。这绝非网络传言的泛泛之谈,而是依据山西祖地老谱、郓城各支旧牒,一字一句核对世系、一辈一代衔接而成的铁证。当谱牒上的名字与历史记载相呼应,当"太子晋—...—忠祖"的世系链条完整呈现,我们才真正明白:何为"根"?这一脉相承的世系,便是最坚实的根;何为"源"?这位两千多年前的王子乔公,便是我们共同的源。
此刻,正是各支续谱的绝佳时机。完成合谱通续,让离散的支系重归一统,让模糊的世系清晰可辨,不仅是了却先贤"一统全序"的遗愿,更是对上告慰先祖在天之灵——看哪,您的子孙未忘来路;对下安抚后世子孙之心——瞧啊,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史。这份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,岂容错失?
在这奠基万世的功德面前,咱忠祖后裔当率先垂范。先祖以包容为怀,视各族亲为手足,这份胸怀,当由我们传承。我们要以"兄长"之姿,主动联络各支族亲,倾听不同声音,化解分歧隔阂;要以"奉献"为本,不计个人得失,为合谱通续出钱出力、出智出谋,让枣杭王氏的凝聚力如磐石般坚固,成为宗族团结的标杆。
世间万事,难在齐心。此次合谱通续,难免有不同声音:或有持势贪功者,想借续谱谋一己之名;或有私心杂念者,因小利而不愿配合;或有鼠目寸光者,看不到合谱对全族的长远意义。遇此情形,咱忠祖后裔更要以宽大胸怀待之——多一份耐心解释,少一份指责抱怨;多一份换位思考,少一份固执己见。要让族亲明白:一部通谱,不是某个人的功绩,而是全族的荣光;不是束缚谁的枷锁,而是联结你我的纽带。它将如日月般光明磊落,记载的是先祖的德业,映照的是今人的团结,更将成为后世子孙回望来时路的明镜。
族亲们,自王子乔公至今,两千余年风雨,咱王氏族人历经迁徙、战乱、离散,却始终未断血脉;自枣园迁郓以来,数百年沧桑,咱枣杭一脉分居各地,却始终心系同源。这份坚韧,这份牵挂,不该在我们这一代褪色。
愿阖族上下,以先祖为念,以族亲为亲,放下分歧,携手并肩,让合谱通续的大业早日功成。待通谱告成之日,祠堂祭祖,谱牒开卷,先祖之名清晰可辨,各族支系井然有序,那便是我辈对先祖最好的告慰,对后世最好的交代。
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!
此致
敬颂 族安!
致信人:维 渠 立 景 身 显
公元二零二五年八月一日
发布于:山东省宝尚配资-正规的配资网站-证券配资开户-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